這是一場認識台東的在地小旅,透過尋寶、手作,整理了老照片、設計題目結合地圖的尋寶活動,引領家長、孩子們走入巷弄中,用腳走踏,一步一步認識自己成長的土地,讓在地採訪課程變成一趟有趣的尋寶之旅。
這幾年東台文化協會深耕台東在地文化,進行一系列的文化田調,把過去的臺東樣貌,透過導覽的方式,帶領大家走回老臺東的時光隧道。這次,我們與東台文化協會的合作,請他們協助規劃這一場認識老台東的在地小旅行。
寶桑是過去老台東的地名,範圍從中正路以南、博愛路以東,是為台東的發源地,當年不管是原住民朋友亦或是後來移居於此的漢人,都是以寶桑為據點,從海邊往內陸移動,漸漸形成現今的台東市。
日治時期,實施了市街改正計劃,正是在此政策下所推動,界定市街範圍,街道直交成狀,分隔日本人與漢人、原住民的居住界限,建構專屬日本人的居住空間。此時的寶桑,正是漢人、原住民的居民範圍,分為北町、新町、寶町、榮町及南町。
而原本的寶桑小旅行,主要是針對中正路以東的區域,這次,我們將旅行的路線拉到北町舊街,帶領大家認識更完整的老寶桑。
老照片的開始…
一張張的黑白老照片,海邊的燈塔、早期的寶桑路、呂阿玉的建築、正氣路的菜市場,引領家長與孩子們去想像,過去的老台東長的什麼樣子?人們又是如何生活的?
透過老照片,引導孩子們去想像過往的台東樣貌,再由導覽員為大家細細解說,當每一個人對老台東有了一些基本認識後,將家長與孩子分成四組,每一組給了題目與地圖,在導覽員的帶領下,四組依照自己的路線出發挑戰,二組先玩尋寶遊戲,二組手作體驗,到了下午再互換,遊程的核心目的是期望每一位家長與孩子都能真正地認識台東這片土地,用自己的雙腳去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
而我帶領的這組,則是從北町順天宮的手作體驗開始。
位在北町的順天宮,是臺東三大老廟之一,主祀蘇府王爺,是少數從台灣發基的廟宇。臺東從過去就是個移居城市,集結來自西部各地的人民,當時的人們要來得翻山越嶺或經行海路,路途遙遠且危機重重,來到臺東後,又得面臨新環境的適應與考驗,為求平安,有信仰者大都會從原鄉廟宇迎來香火、令旗供奉,之後,再雕塑金身設壇建廟。如今,臺東市的廟宇除了天后宮、海山寺外,大都是光復後才建蓋。
接待我們的小英老師,目前擔任順天書屋的電腦老師,教導社區們的孩子們兒童程式設計入門SCRATCH課程。順天書屋是公廟成立的書屋,在外人眼中是很奇特的一件事,然而,廟宇主委表示,廟宇本是照顧人民,隨著時代的演進,我們也要跟著改變。 雖然居民們都還抱持著採觀望的態度,但隨著小英老師與廟方的努力,順天書屋已經慢慢成為居民心中適合孩子們去的好地方。
在我們抵達順天宮後,小英老師熱情地接待大家,領著孩子們,向蘇府王爺介紹自己、祈請平安,並告訴孩子們蘇府王爺的故事,之後,再帶領大家來參拜文昌帝君,小朋友每個人也都拿到一枝象徵學業進步的筆,滿有意思的!!
傳統手工藝…
之後,我們來到二樓順天書屋,跟著小英老師玩手作,老師已經準備好了花與葉子,孩子們自己一針一線地慢慢把它縫起來,老師與家長們也隨時加入協助,而這花朵與葉子是小英老師事先以勾針完成,很是精緻,她說這是傳承自母親的手藝,曾經歷經風災滅村之苦的她,靠的就是這傳統的手藝,讓自己再度站起來,也重新再回到社會上幫助需要的人。孩子們很認真地一針一針慢慢縫,經常在學校拿針線的他們,其實很習以為常,手巧的程度也嚇到小英老師,得知是學校平常就有指導,非常讚賞,她說過去我們就是傳承自母親的手藝,但現在的孩子,除了會念書,其他的事務都捨棄一旁了,很是可惜。
不久,孩子們一個個完成了自己的漂亮鑰匙圈,掛在包包上,很酷的!!
另一組,則是到台東最後一間竹器行,在楊伯伯的帶領下,一起做竹蜻蜓,伯伯教孩子們如何削竹子、磨平,一夥人圍在小小門口,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的,極熱鬧,喜愛孩子的楊伯伯,已有76歲高齡,早期是個船員,之後喜愛玩竹子,便跟著師傅學做各式竹器,楊伯伯的手工很細緻,尤其是手工竹椅,深愛客人的喜愛,無奈這樣的傳統工藝,找不到人傳承,伯伯總是笑說:「做這沒有前途拉,沒有年輕人要做了。」
尋寶遊程
體驗了傳統手工藝後,孩子們拿著尋寶地圖,開始按圖玩尋寶遊戲。第一站,尋找老廟「聯天宮」。按照指示,我們走過寶町藝術中心,穿越過台東第一老廟天后宮的廣場,來到對面的小巷,我們一路找著,卻怎麼也找不到這座廟宇..後來 一位長的很高的爸爸抬頭往旁邊看,發現原來廟宇在另外一條小巷內。
找到目標,孩子們快速地奔走,轉進小巷中,沿著小巷走進,卻傳來一陣香味,實在太香了,大夥轉移了目標,隨著香味來到一間小房子,看到房子內有個大鍋,鍋內滿滿油正熱滾滾翻騰著,忙碌的人們,謹慎地將一條條看似油條的東西放入油鍋中,站了一會兒,忍不住提問,才知道原來是在炸麻荖。大夥驚訝地看著,原來大家都不知道麻荖是這樣做出來的,香味實在太誘人,大夥決定趕緊完成今日第一個任務,再去好好品嚐。
來到「聯天宮」的廣場外,望去是一間很老的廟宇,外表是不像一般廟宇的華麗,呈現的卻是從過去到現今的樣貌。
已有57年的歷史的聯天宮,原名接天宮,建於民國44年,原為竹造瓦房。主祀神天上聖母,是首任主持鍾勇從雲林北港朝天宮迎回供祀,以台東最早的正北港媽著稱,49年改建為今貌。73年曾丁添接任主任委員,奉神諭改為聯天宮,並雕塑高三尺二的鎮殿媽祖。據曾丁添指稱,鎮殿媽祖的雕塑是媽祖自行選擇在鳳山取材雕塑,且經擲筊決定在彰化鹿港天後宮入火,原北港媽祖也由首任主持鍾勇迎到花蓮富裡鄉竹田供祀,聯天宮的祖廟也由北港轉換到鹿港。
領著孩子們細細看了一遍,也參拜了媽祖,留下合照,第一個任務完成。
然而,麻荖的香味令人難以抵抗,管他第二個任務在那,大夥決定先奔向老店去品嚐一番再說。
依著掌廚人的指引,我們來到賣麻荖的店,走進去就是一般尋常人家,但客廳卻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傳統甜點,這些甜點都是家長們兒時吃的小零嘴,大都在拜拜時才能品嚐到,現到幾乎已經很少見了。偶然的遇見讓人驚喜萬分,顧不得平常形象,家長們一口接著一口吃起來,半小時後,每個人手上扲著一袋的零嘴,決定回家好好品味。
麻荖的老闆說:「他們平常沒有做生意的,只有年節前才會製作這些傳統甜點,如今,喜歡吃的人也很少了,會去購買的大都是老家人或是要拜拜才會來買。」看來我們的小旅行,安排的時間點真是恰當。
帶著滿足的娛悅,一夥人終於邁出步伐,開始尋找下一個任務,這段路,我們走訪了里長雜貨店、台東建築師呂阿玉的作品、台東最後一間竹器行與楊伯伯聊天及以來到早期的木材行、海山寺、北町老宿舍…..
沿途一度還擔心孩子們會太累,不想走,可情況卻是相反,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孩子們帶著好奇的眼光,看著從未細看的街景,如同尋寶一樣,他們充滿樂趣,這樣的慢走小旅行,我想應該會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後,我們回到北町老屋,在草坪上大家分享了今日的尋寶心得,每一組的孩子都熱烈地分享,他們在走了一趟了後,對居住的土地,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認識…
感謝寶桑小旅行導覽員的協助。